→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8期       2006年第2期                        2006年4月编印

          

本期要目:

 

★扎实推进北京新农村建设

★沪津渝新农村建设思路及国外经验

★专题: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高职院校学报要有名刊意识

★高职人才:做到“一专”,还应“多能”

★坚持就业导向与高职可持续发展

★农业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与融通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北京新农村建设

牛有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新农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北京新农村建设。

  一、北京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北京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好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农”工作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城乡统筹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新农村建设已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机遇。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05年北京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19.2亿元,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农村发展。

当然,北京的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虽然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已初步显现,但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虽然农业亮点不少,但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良好开端,但与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新进展,但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虽然农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已由2002年的2.121扩大到2005年的2.251,而且,平均数下掩盖着很大的不平衡,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村和低收入群体;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虽然农村保持总体稳定,但影响和谐的因素仍然较多。北京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克服不利因素,解决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二、北京建设新农村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因地制宜地落实。

结合北京的实际,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面对农民没有完成资本积累这一现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到要民主商议而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

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加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三、“十一五”北京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举措

  第一,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利益。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开发首都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切入点,继续实施“221行动计划”。通过搭建项目平台、集成政策,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重点扶持区域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基地、观光休闲农业以及高科技农产品;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科教兴农,增加对农业科研及推广的投入,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鼓励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盘活农村各类存量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有利于本地劳动力转移和优势发挥的产业;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和农民就业基地;发展和扶持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扶持利用存量用地和闲置资产重组和新建的重点项目;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新型商业、会议会展、餐饮服务和文化创意等农村第三产业;鼓励城市工商企业拓展农村市场,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

  2.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规划新城和小城镇为重点,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大力开发公共服务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失地农民、农村“4050”人员和独生子女父母就业;强化乡村就业服务功能,建立行政村就业服务站;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需求为导向,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3.加快山区建设与发展。继续实施养山富民、水源地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严格控制并逐步关闭资源开采型产业,支持绿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

第二,资金向差距低点流动,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提高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新能源的消费比重;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将“村村通油路”向规划保留的自然村延伸;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政府支持范围。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建设规划,逐步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支持适合农村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乡)运送、区(县)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源保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提高农田生态保护能力。

第三,资源向薄弱环节配置,推进农村社会进步。

1.促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对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新颁标准;继续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做好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

2.促进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中心,加大城市医院对郊区医院的支持力度,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加强农村药品管理,规范药品供应渠道;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防疫和急救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继续解决征地转非劳动力、整建制农转居人员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第四,调整公共财政分配结构,探索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

1.市级财政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规范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制度,探索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确保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70%用于区县,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

2.要坚持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管理走,创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工作协调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

第五,改革突破体制障碍,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安置农民就业留出发展空间;继续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地籍调查与登记发证工作;在加强总量控制和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置换办法。

2.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规范经营、合理分配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乡镇企业改革、改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利益为纽带、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积极培育、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引导规范化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4.推进农村财政税费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制定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项补助资金直接到村;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第六,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人文奥运”进村镇的工作,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爱国守法、团结友善、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社会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第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1.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搞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任职。

2.加强和谐村镇建设。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营造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确保农民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作者:北京市副市长】

(《前线》2006年4期)


 

沪津渝新农村建设思路及国外经验

沪津渝新农村建设思路


上海市:建设与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

上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推进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郊区。一是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城镇建设。重点建设松江、嘉定、临港等新城,加快新市镇开发,加强中心村改造,逐步形成由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城镇体系。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以农民宅基地置换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二是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科技兴农,全方位拓展农业投资渠道,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全面推进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郊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水平。

 

天津市: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

天津市提出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措施有三:一是规划和构建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农村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区县政府所在地等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推进一般建制镇和行政村建设,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聚集,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二是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建设四大农产品基地和三大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0家。三是继续执行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增加对新型合作医疗、乡村公路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财政补贴,把土地出让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农村。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信贷支持。探索集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新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认真规划和逐步启动新城和中心镇建设,高标准做好其余镇、乡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向小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6万人,农村城市化率达到49%

 

重庆市:实施大城市

带大农村战略

   重庆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着重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为节点,层层辐射、梯级传动,构建层级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城市工业的发展。二是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和融合度。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推动劳务经济加快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支持农业、帮扶农民,逐步消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补偿问题,加快建立对农民的利益补偿机制,真正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有效实施。


 

国外经验


韩国:“新农村运动”

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农村运动”。其主要做法:一是在“新农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通过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新农村项目开发和工程建设、新农村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二是在“新农村运动”发展中期采取的是政府培育、社会跟进的发展模式,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农村保险业以及农协组织的建设上来,逐步培育社会发展实体,为国民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在“新农村运动”发展后期逐步转入国民主导型发展模式,一些植根于民间、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机构、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在新农村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为国民的自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通过20多年的努力,“新农村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韩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实现了经济起飞,城乡发展的差距大为缩小。2004年,韩国的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

 

以色列农业成功的启示

以色列建国之初其农业生产条件是十分恶劣的。以色列人仅用短短的50年时间,就在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片绿洲,无不令世人叹服。以色列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以色列农业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基布茨——以色列席伯莱语为群体之意,可以称为集体农庄。莫沙夫——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村庄。它是一种农业合作组织,既是行政村又是合作社,具有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的双重功能。以色列农业的经营模式实行生产的高度集约化,即土地高度集约化、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和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以色列农业的成功对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有很多积极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是必须加强、健全科研、推广和服务体系。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组织严谨,措施得力。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和社区(基布茨、莫沙夫)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定期将研究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96%,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二是成功的“公司+农户”模式。以色列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1)订单生产,莫沙夫中的农户直接与国内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者直接上网销售。(2)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基布茨的农业生产直接与国际市场连结,从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基本是一体化的经营,从而使农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3)公司与农户建立股份制关系,由公司为农户提供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负责农户产品的收购,再从每年付给农户的贷款中分成或逐年回收投资。公司与农户在签订购销合同中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从而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机制。(4)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色列的教育非常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农民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到47%。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加拿大:政府成为

农民发展的伙伴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问题。近年来,加拿大为促进本国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提倡跨部门支持农村发展的《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该计划从199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有:一是建立跨部门农业工作组。为更好地协调各部门在农村发展问题上的工作,加拿大组成了由农业部牵头,由32个联邦政府部门参加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省市一级政府也建立由政府农村事务官员组成的“农村工作组”。二是建立“农村对话”机制,使联邦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农村的民意和发展状况。通过定期举行的全国农村会议、农村青年对话、在线讨论、民意调查和农村工作组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北部地区的居民同联邦政府官员进行“开放式双向交流”,讨论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确定需要政府优先解决的问题。三是建立“农村透镜”机制,增强各级政府、各部门官员“心有农村”、“主动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所谓“农村透镜”机制,是指各政府部门在做任何决策或批准任何项目时,都要站在农村居民的立场上,对照联邦政府确定的促进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考虑该决策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四是直接资助农村发展项目,鼓励个人或组织到农村发展创业。农村秘书处每年都根据“农村对话”的结果,推出和资助不同主题的农村发展项目。五是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居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社区信息接入站点,方便当地居民进入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和其他商业和服务信息网络。

(《前线》20064期)


 

今年中央财政支农新政策

苏明


    近年来财政支农政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基本政策导向是,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为“三农”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更是达339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实实在在花到了农民身上。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中央财政在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公共财政的阳光将更多地照耀到广大农村,农民也将更多地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财政支农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钱”,2006年的中央预算对此给予充分考虑,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4.2%,高出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1/5还多。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今年若有超收,还将主要用于对“三农”的投入。

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等方面体制改革,并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激励方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财政的“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能力。就政府投入而言,重要的是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政府对农业、农村增加投入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宽,农民受益越来越多。2001年到2005年,仅中央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就达11300多亿元,5年平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幅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强调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全面取消农业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今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9亿农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亿元,人均受益140元。

在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又会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现,其中包括如何遏制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

今年将继续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目的是把给农民的实惠落到实处,使他们的负担不反弹,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为此,今年中央财政为了农村税费改革给予基层的专项转移支付达到780多亿元,加上地方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2006年的规模达到1030多亿元。其中,今年投入210亿元的“三奖一补”政策,将对缓解县乡基层困难起到积极作用。即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对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目的是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目的是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奖励,目的是调动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目的是体现公平原则。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增加“三农”投入的一大着力点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拟安排120多亿元,继续加强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具体来说有五大举措:一要稳定粮食的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粮食质量、种粮的比较效益,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二要优化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三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四要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的劳务收入;落实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五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为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安排了相应的资金投入。

对广大农民非常欢迎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三项补贴,将继续完善和强化。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在13个主产区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比上年增加10亿元。同时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另外,还将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由去年的55亿元调整到今年的85亿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宣示。

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国家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一是今年拟安排40亿元,比上年翻一番,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拟安排25亿元投资,比去年增长1.5倍,准备再建250万口户用沼气池;三是拟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四是拟安排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电力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投资,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

首先要加大的是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使农民孩子上学切实得到保障。对农村实行免费的9年义务教育被温家宝总理称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此,今后5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增加2182亿元,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今年率先在西部农村中小学免收学杂费,明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真正让农民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为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温家宝在报告中承诺,5年内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今年合作医疗试点要扩大到农村40%的县,明年争取达到60%,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亿元,是去年的7倍多。

(《半月谈》20066期)


 

 

专题: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编者按 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首先,必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新的生产力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其二,要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培养农村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以满足农村各行各业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农民就地转岗、就地转移。第三,要为提高农村的基层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发挥作用,提高他们的现代社会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

本刊现转载20064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组职业教育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希望能对我院进一步发挥职教资源的作用,把新农村建设搞得更好有所启示。

 

科教兴村 落实到村

河北农大成人教育学院 黄长春 安江燕 徐树平


河北农业大学成教学院把科教兴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真正把新农村建设的构想落实到了村镇一级,创新了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业生产,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

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出产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系列产品,经过128道工序生产,口感、色泽、个头俱佳,使其具有了极其高贵的品质,400克一个的极品果售价达每个50元,还有更大的重达500克,售价达到99元一个。每年不等采摘,北方几个大城市就将富岗苹果订购一空。“富岗牌苹果”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并获国际园艺博览会铜牌。

最初,就是在富岗,在动员村民改变老习惯,接受新的管理方式剪枝疏果时,还有人说风凉话,“谁都见过人剃头,有谁见过树打枝。枝都没了,果往哪儿长?”村民大会上,专家教授反复讲,只有十几户愿意试一试。可是秋后一看,十几个农户每家收入都在3万元上下,固执的村民服气了。现在,岗底村已更名为“富岗山庄”,管理模式已变村域管理为公司运作,成立了“富岗集团公司”,在8000亩山场开发和生产营销中实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和优质苹果新技术得到应用推广。目前,这项新技术已辐射推广到周围20个乡村,带动一方经济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近年,学校以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开展科教兴村。为使学校专家和农民之间达到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采取了创办科技市场、与企业联姻、科技入股、任务委托等方式,引导农民通过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农民对高新技术的吸纳能力,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村对高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建立培训体系,为新农村建设

提供人才资源

河北易县柴厂村每户都有两名以上掌握3门以上实用技术的“明白人”,“新农民”引进粮果良种,推广配套丰产技术,全村大棚发展到35个,单棚效益均在6000元以上。目前,全村荒地全部开挖水平沟,建山地果园50多个,全村40多条山沟,沟沟栽上了果树,人均果树由原来的十几棵,猛增到80多棵。柿树也由最初的千余株发展到8万多株,形成了产业规模。生活富裕的新农民有250多户建起了集厕所、猪舍、沼气为一体的沼气池,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约了能源,又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而且生猪出栏率也增长了一倍多。近几年,全村人均收入每年都在3000元以上,被河北省命名为小康村、文明生态村。

多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面向“三农”,建立科技培训体系,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学校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校内外结合的农村技术骨干培训网络。成人教育学院常年举办农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工程”大专班和女状元、女能手等特色班,还组织校内专家通过“科技架桥”活动与受训学员结对子,不定期地进行现场指导,切实解决科技示范户在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46个“三结合”基地中,学校专家长期驻点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指导,近年已在基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达十多万人次。

促进全面进步,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捆绑进村

河北献县蔡西村曾是有名的上访村,干群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学校组织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举办科普和法律知识讲座,并指导该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400余个,培育优质高产水果,仅种植香瓜一项,就实现了人均增收1000元。乡风民俗的好转,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该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村风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访村”变成了富裕村,全村村民基本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去,村民缺少上进致富的追求,有的赌博成瘾。丈夫沉湎于“打麻将”,媳妇急得到处找,夫妻经常吵嘴打架,甚至发展到回娘家闹离婚。现在,丈夫一门心思琢磨大棚管理技术,盘算着如何增收赚钱超过别人。媳妇放心了,家庭也和睦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捆绑进村,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民不但学到了科学、技术,而且改变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了认识能力、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


 

培养科技创业新农民

中国农民大学 宋维平


袁化君曾从事冷饮批发生意达7年,2004年他投资养猪业,以前,他不知道怎么管理一个规模化猪场,现在,他不仅明白了规模化猪场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还为自己的猪场建立了免疫制度,其创办的猪场年出栏猪已达2000头。对于猪的一些常见病,他也学会了诊断和治疗。这都得益于参加了中国农民大学的系统培训。

中国农民大学认为,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留在农村中具有建设实力的农民已经相当有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扎根于农村的农村科技创业人才,他们是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领头人。这些少数精英农民如引导得当,培训得力,或创办养猪场,或创办大棚蔬菜种植、创办农产品加工厂、经办农产品运输销售……能够带动几十上百户农民共同致富。

学校总结过去的农民培训经验,自2005年起提出了旨在培养农业产业化领头人的“百万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工程”,计划建立国内广泛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联盟,协调多种农民培训资源,为每个村培养23名科技创业型农民。先期510年内,在1000个县逐步展开,为每个县培训1000名。培训的内容以农村种植、养殖、加工、服务业中具体细分的某种创业活动所需的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线,辅以农村成功创业心理辅导、思想文化教育、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课程,同时将农民科技创业培训与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集团、农业科技企业的项目、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相联系,将单个农民的创业致富活动与大型农业企业的业务活动密切结合。这是中国农民大学针对留在农村、或准备去农村创业、实践新农村建设的有志之人准备的农村科技创业实务培训。

按这种培训思路,中国农民大学2005年分别在河北怀安、滦县、河南尉氏、山西绛县进行了探索。学校与当地县人民政府签订农民培训合作协议后,县种植、养殖、加工等政府职能部门,当地的职教中心、农广校、职业中学、农校、农职院校与中国农民大学一道共同组织农民就地开展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经过一定条件的筛选,注册为中国农民大学的终身学员。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实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方案。每段培训时间为一年至一年半。每两个月组织一次23天的集中授课及23周的现场指导。在没有老师具体指导期间,受训农民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站,接受中国农民大学的科技创业培训指导。

河北省怀安县是贫困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确定了养猪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计划2010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头。2005年,怀安县政府与中国农民大学签订了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协议书。20057月,县畜牧局、职教中心、扶贫办、养猪协会与中国农民大学共同开办了第一届养猪创业培训班,从2000多位养猪农户中筛选出的70多位有代表性的养猪创业者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在经过大半年的系统培训后,65名农民通过初级养猪职业技能考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培训。

张照善是怀安县第六屯乡人,现年已经63岁,在经过大半年的比较系统的培训后,张照善感觉收获很大。现在他学会了建猪舍,学会了比较科学地喂饲料,年出栏猪约200头。最为其津津乐道的是,他学会了给猪打针,现在一般的病,他都不用去叫兽医了,打针这一过去被其视为一种只有喝过很多墨水的大学生、中专生才能干的事情,现在他这个老农民也能干了。

参加培训的绝大部分农民,都是第一次较系统学习科学养猪知识,系统的培训不仅初步解决了他们目前养猪中的一些技术难题,而且增加了他们进一步把养猪业做大做好的决心。现在,怀安县政府已在引进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养猪创业农民与屠宰加工企业一旦对接成功,作为怀安支柱产业的养猪业将获得更为稳定的增长。

据怀安畜牧局统计,怀安2004年生猪出栏10万头,存栏8万头,而2005年生猪出栏达到15万头,存栏则为9万头。在一年的时间里,怀安的养猪规模增幅超过30%,不仅养殖规模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从出栏率的增长来看饲养管理水平也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怀安县畜牧兽医站站长左清介绍说,怀安2005年养猪业的大幅度发展,中国农民大学与怀安县政府合作开办的系统培训班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


促进畜牧业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梁小伊    陈晓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发展生产为前提,当前农村建设以及畜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如猪链球菌、狂犬病、猪口蹄疫、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农业生产,而且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大威胁,这对兽医教育事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挑战。“农业学科的科研特别是兽医学科应该以应用为主,搞科研既要追踪世界热点,更要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立足于这一科研选题原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大部分科研项目都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确定,以能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并开展了系列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活动。

开展“兽医科技一条街”活动

学院先后组织教授专家、学生党员在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石牌街、越秀区、花都区、从化区等地开展了“兽医科技一条街”活动,通过科普知识展览、派发宣传资料(如《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防疫法律法规和学院印制的《农村常见人畜共患病》、《禽流感预防与控制》等)、播放专题录像片等形式开展畜牧安全生产、科学防病治病等宣传教育,并接受农民科技咨询,接受农民邀请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疾病诊治。

为养殖业提供技术后盾

选择若干个在各当地农村有一定畜牧养殖业发展基础和影响的农牧养殖公司,由兽医学院组织专家、教授和高年级党团员进行技术扶持,向公司及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在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畜牧业产业化上下功夫,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企业。如兽医学院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进行长期合作,派出专家教授驻地对温氏集团进行猪病防治方面的技术指导,为温氏集团及当地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教授团、博士团下乡进村

兽医学院的教授专家走出高校,深入全省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先后到罗定、怀集等偏远山区给农民开办讲座、派发资料,细心指导农民如何实施畜禽养殖计划,如何开展疾病防治,使农民朋友和养殖企业避免遭受大的经济损失。开办农民养殖技术专题培训系列活动,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提高养殖户的科普知识、生产技能,培育学习型、技术型农民。今年初,组成以辛朝安教授为代表的支农教授团,多次下基层调研,开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还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另外,还组织了博士团前往肇庆市怀集县开展支农活动,为当地农民朋友举办了系列专题讲座,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博士团把高校的技术传播到了怀集县当地的农村、农民和农业企业中,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热烈欢迎,也引起当地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由于怀集县的支农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支农博士团又受到了肇庆封开县的诚意邀请,请兽医专家为农民朋友解决实际问题,支援封开县的新农村建设。

开设信箱,服务科学养殖

为了解决散养农户的养殖问题,通过南方农村报、《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等,开设“科学养殖技术咨询服务信箱”,组织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即时回复广大农村养殖朋友有关养殖技术方面问题的来信,对口指点学生通过信件的方式解答了来自全国各地养殖户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教育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唐代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建设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渠道。有效实施“新农村”发展战略,必须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各级政府的重任,也是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职业教育如何切实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科技成果的推广、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但是最终的作用要靠广大农民体现。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这种状况适应不了“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农的需要。

要改变这种状况,农职院校需要针对农村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对乡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乡村干部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同时,要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农职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使之成为农业科技“二传手”,成为立足本地的农技“土专家”,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领农民迅速应用农业科技,转化科技成果。

针对贫困地区人才难留的实际,农职院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坚持面向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专业,招收、培养当地农民子女,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成为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户。

二、加大为政府出谋划策的力度,切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应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种植业结构,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在稳定粮油总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要发展畜牧、林果、水产业,实现农林牧副渔遍地开花的局面;还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既要提高可耕地的科技含量,又要搞好草场、林地、渔场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拓展和培育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农职院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自觉地充当地方政府的“智囊团”,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案,供地方政府决策。

三、加大指导力度,切实改变分散无序竞争的局面。

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实施农业产业化,运用科技和规模经营推进产业化的发展。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化意识较差,对产业化知识知之甚少,只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少量分散种植,难以形成大批量的产品基地。有的虽然形成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大生产,由于没有研究市场,盲目生产的、无序竞争的规模又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卖果难、卖肉难、卖蛋难等现象。

针对这种实际,农职院校可以主动和地方政府取得联系,牵头成立各种协会(如种植、养殖协会),协助地方政府,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市场,搜集市场信息,紧紧围绕地方农业产业化这一发展方向,帮助政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还要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经常性的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帮助农户提高产品质量,做好产后服务工作,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农业产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2006419日《中国教育报》)


 

职校办起“农民班”

薛效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北湖渠村的230名农民在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心理、法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引导性培训,之后,他们将根据自身条件和意向,参加学校为他们举办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补偿培训。这些失地农民经过培训,将以新的技能和观念实现就地转移,参与朝阳区的经济建设。

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职教资源的优势,通过学校办班和送教进乡镇、街道等形式,每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待岗转岗工人6000人,近年,已经在七大专业领域内培训农民近两万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就业率达到97.8%

(摘自2006419日《中国教育报》)

 

法律

新审计法新在哪

李丽辉


    2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审计法修订案。这次修订在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审计监督手段等方面做了34处修改。近日,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接受了记者采访,就修改的重点内容作出解释。

重点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新增内容: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为什么要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审计报告的重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副主任冯淑萍解释说,审计署的工作职能,包括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两个方面。以往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情况报告,在全面反映了这两方面审计工作情况的同时,对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们关注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比较少,因此不少代表和委员对于大会批准的预算的执行情况不了解,以至于审查批准预算执行情况时依据不足,难以判断。

  新的审计法把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作为向各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的重点,有利于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有效性。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认为,这几年预算超收,使得一部分政府收支跳出了预算的框架。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审计报告的重点,就可以通过审计监督来弥补预算监督的某些缺憾,并带动整个预算监督的完善。

强化权力运行的规范与制约

  新增内容: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认为,明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与制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政府责任是政府权力的核心。新的审计法明确了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加强了对行政机关、行政首长的监督,有利于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也符合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基本要求。

可查被审计单位金融账户

  新增内容: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

  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中国证监会常务副主席范福春深有体会地说,修法重要,执法更重要。新的审计法强化了审计机关的行政权、执法权。现在社会上公款私存,公款与私款混存现象比较普遍,如果没有审计调查权,就难以到银行调查取证。新增的审计机关对有关资料和资产予以暂时封存的权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当有力。

被审计单位不服可寻求“救济”

  新增内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被审计单位如不服或者被冤枉可寻求“救济”,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审计监督的客观公正。

树立“民本审计”理念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审计机关一定要树立“民本审计”的理念,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医疗、教育、住房等等,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强化对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强化对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的监督,依法揭露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着力关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环节的商业贿赂问题。

200644日《人民日报》)


京郊动态

北京率先开展村庄体系规划

阎晓明  王建新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采访时,村里正讨论落实村庄新规划。仇庄村是典型的北方平原农村,可村旁的小河道却几乎成了垃圾沟,居民区中还建了一个喷涂厂。去年以来,北京城市规划院规划师们多次深入村里调研,根据现有格局提出新的规划:把居住区与产业区分开;改建环村的水环、绿环和路环;有效利用现有设施。村民们说:“有了这规划,建新村心里就有了底。”针对农村建设中易出现的设施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北京市正在全国率先开展村庄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以引导村庄合理、高效、集约化发展。

  北京现有行政村3985个,12900多个农居点普遍呈现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为促进农村健康发展,2005年,北京正式启动村庄体系规划工作。市规划委副主任谈绪祥说:“此次规划与其他地方和以往不同的关键在于:不是脱离城市规划农村,也不是分割规划一个个村庄,而是将农村放在北京整个发展体系中,从整体与宏观上对全市所有村庄进行规划布局。”依据规划布局,北京已先期完成73个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几乎涵盖北京市各种村庄类型。

  在开展大规模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北京对影响村庄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支撑条件、发展潜力等进行了认真分析评估,按照“先安全、后生存、再发展”的原则,将全市3985个行政村分为迁建安置、城镇化整理和保留发展三种类型。对1075个存在安全隐患、影响重要资源环境、发展条件恶劣等问题的村庄,逐步引导迁建安置;对位于规划城市(镇)建设区的954个村庄实施改造整理,避免出现新的“城中村”;对其余1836个保留发展的村庄,注重协调好村庄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新农村。

北京市规划委等部门派出200多名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义务下乡为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编制村庄规划,不仅对各村的空间布局、环境整治、建设用地等进行合理规划,还对各村宜农产业发展及近期实施项目提出方案,并设计了多种新型住宅图样供农民选择。

200648日《人民日报》)

 

大兴有一批创新型民企

董少东   刘素然   田宝印


    地铁列车隆隆驶进隧道,漆黑的车窗忽然闪亮,一组清晰的广告动画在车窗上开始上演。穿行黑乎乎的地铁隧道,变成了一次“动画之旅”,目前在世界上也只有北京的地铁乘客能够享受到。开发出这套世界独一无二的地铁广告系统的,就是落户在大兴区的北京金日公司。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无处不在。实力基础、经济规模先天并不占优势的民营科技企业,却靠着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独步天下,在行业竞争中领舞。在大兴区,聚集了一批拥有“独门秘笈”的民营科技企业。

  区内科技民企

  年发明专利位列京郊第一

  大兴区科委日前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大兴区已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874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45%。100多位博士投身在68家高科技民营企业,成为研发、生产和营销带头人,涉及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农业养殖等领域。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大兴区科委的统计数字,去年一年,区内企业申请专利828项,其中发明专利360项。

  在地铁隧道内播放动画广告的创意并非金日公司独创,此前,韩国一家企业已经成功研制出类似的播放系统,但金日公司独立开发的技术却远超过这家韩国公司。“就好比386的电脑和奔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金日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张学民笑着说。

  金日公司的核心技术在颜色质量上。韩国公司开发的地铁隧道广告系统只有4色,只能播放最简单的动画,而金日公司却实现了256色,让地铁车窗能够达到电脑屏幕的水平,几乎可以播映数字大片。这其中技术的差别“不足为外人道”,但张学民透露,金日公司正在对这套系统进行升级研发,颜色质量将能够达到“16位真色彩”的水平。

  金日公司是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从公司创业至今不到十年,累计开发的专利技术就有十多项。核子秤、灰分仪、水分仪无不做到了全国同类产品的“第一”。

  靠独门淬火工艺

  小钉子卖成世界第三

  小小的钉子,从人类会制造金属制品就能制造,但这个生产了数千年的产品到了现在,同样有技术创新的空间。

  “达瑞兴的钉子根根过硬”。达瑞兴钉业有限公司企管科的刘金雷拿着大号水泥钉介绍说,就是再坚实的水泥墙,这些钉子砸进去也不弯折,不断裂。

  钉子质量好关键在于公司研发的热处理工艺,也就是淬火工艺。公司热处理工程师王建良道出了钉子质量过硬的秘密。过去淬火用的是煤,现在用的是电。淬火的钉子还要过淬火油池,这样就可以提高钉子的延展性,使钉子的质量进一步稳定。“这淬火油也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别人仿制不了。”王建良说。

  靠着独门的淬火工艺,达瑞兴钉业把小钉子做成了大生意,一年产销收入超过3亿元,在世界同行业中排名第三。

  大兴区民营科技企业逐渐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知名度不断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科技企业的品牌脱颖而出。天普、凯迪思、蕾波、三元基因、兴达波纹管等企业均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伟豪铝业有限公司,由原来的一个租赁场地经营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壮大为集团公司,2002年初,兼并了大型国有企业——东辰铝业公司,实现“蛇吞象”,展示出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营科企完成工业增加值

  几占全区工业半壁江山

  北京每年产生约11亿个废塑料瓶,其中九成送到了大兴区。落户在这里的德通化纤工业有限公司把这些塑料瓶再生成了化纤产品。

  走进环境优美的生产区,一座高六层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忙着将一箱箱的废旧塑料片往箱槽里倒。车间的另一头,仅有头发丝八分之一粗细的纤维缓缓而出。只有放在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出,这些极细的纤维还内藏玄机:中空的、多孔的、三角形的……不一而足。这就是德通化纤掌握的核心技术——废聚酯塑料再生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

  这套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造价比同类进口设备低一半多,技术水平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是靠着这样众多的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项目,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在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虽然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已经展现出了旺盛的发展活力。

  去年底,大兴区科委对100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这100家企业就进行着1390项新产品的开发,注入资金达3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9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

目前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占该区企业的“半壁江山”,全区民营科技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产值110亿元,占全区工业的47.2%,去年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共开发新产品105项,申请专利828项,其中发明专利360项,位居京郊第一。在工业基础和科技资源都不占优势的大兴区,民营科技企业焕发的勃勃生机让人侧目。

200644日《北京日报》)


 

密云:民俗游富了古北口民族村

黄秀丽


“‘五一’还没到,我们家的房间都预订满了。”密云县古北口镇古北口村民俗户——“蟠龙第一家”的老板康秀华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发展民俗旅游以来,一到节假日,她们一家就忙不过来了。

2001年起,村干部借贷款25万元,修复了蟠龙山长城,建起了仿古牌楼,修复了财神庙,又开发了一系列旅游项目。游客们来到古北口,白天登长城,晚上住农户家吃农家饭。每逢节假日,还能赶上富有满族特色的“花会”表演,踩高跷、舞狮子,民俗味很浓。

从当年“五一”起,古北口就敞开山门接待游客,一年下来,19户民俗户接待游客1.2万人次,收入达到11万元。第二年,民俗户增加到30户,总收入达到60万元。几年下来,村里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初步形成了寻古、探险、观赏、食宿、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富裕了,村民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种花草、建公园,盖厕所,短短3年多,古北口村就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模样。5个自然村道路宽阔整洁,绿树成荫;5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公园鲜花盛开,连公共厕所都是三星级的。路灯装上了,自来水引来了,液化气用上了,有线电视安上了,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无公害水冲厕所,还有200户搭建了节能吊炕,增加了室内温度。

200644日《北京日报》)


 

北京市各郊区县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

陈红梅


近日,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13个郊区县的各委办局都结合自身职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各郊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了2006年各郊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并在首都之窗网站及各郊区县门户网站上公布。

各郊区县都制定了近百项折子工程,涉及现代农业、二三产业、科教兴农、培训及就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方面。每项工程都明确了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顺义区今年开展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项目20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项;启动顺于路、杨镇中干渠路、杜龙路、辛樊路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大兴区扩大蔬菜、西甜瓜等保护地面积1万亩,新建农药连锁配送点5个。平谷区将建成刁窝、太后、东山下、东寺岭、黄草洼、行宫、老泉口7个精品民俗村;为140个村配备高校毕业生;完成273个行政村基础信息库建设工作。门头沟争创市级文明村4个。房山区实施“百村建设工程”。昌平区引导农民实施品牌战略,帮助培育“南地绿都”等一批有昌平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州区年内完成6个规模养殖场污水无害化处理,对62个村5.4万农民饮水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村级俱乐部30个。

怀柔区完成区内40%村庄环境整治任务,选择23个有特点的市级试点村,新建或改建个别民宅。密云县实施红酒文化产业带、互润农业生态园等八项休闲农业建设工程。延庆县启动全国生态县创建和有机蔬菜、奥运蔬菜基地建设工作,解决23个村49581.4万人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朝阳区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和龙头企业、大户建设。海淀区完成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扫尾工程。丰台区今年上半年完成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20元,达到每人每月210元标准;完成20户农村困难户的危房改造工作。

200648日《北京日报》)


 

北京:让大学生“村官”生根开花

王建新  苏显龙


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北京地区高校学生报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人数超过11000人,涵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北京地区近百所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引人关注。

在“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之间——

如何构建人才回流农村机制

今年北京开始扩大大学生“村官”规模,拟招聘2000名北京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共聘用8000名大学生“村官”,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力争实现每村有2名大学生。

“选拔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将改变过去支持农村一定程度存在的‘见钱见物不见人’的状况。”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辛铁樑介绍说,和全国一样,北京也存在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弊病。“打造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已成当务之急。”

穷山沟要想引来“金凤凰”,说来容易做来难。“关键是要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构建起人才回流农村的机制。”平谷区委书记秦刚说,一是要通过自愿选择、公平挑选,利用国家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广阔就业和发展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保证大学生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总之,既要发挥好‘市场导向’作用,又要运用好‘政策扶持’作用。”

北京市出台优惠政策,其中包括:这些大学生“村官”月薪2000元左右,并将按照有关政策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经考核合格的,在录用为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时,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并享有一定的优先权。

大学生“村官”计划赢得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北京地区高校学生报名人数超过11000人,涵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北京地区近百所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

在“适应水土”与“生根开花”之间——

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战斗力

要想保证大学生到农村后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人才的选拔至关重要。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对统一的选人标准后,将选择权力下放到学校、院系和乡镇、村子。“这样对接,才能有效克服以往‘大学生支农’的盲目性,选择最合适的人并安排到最需要的村子中去。”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长孙振宇说。

“别看是选拔小小的村官助理,竞争也很激烈。”刚刚上任平谷区马坊镇李蔡街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不到一个月的中国农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06届毕业生杜雯告诉记者,首先要经过学校和学院两轮公开筛选,从入围的300多人中留40位参加由区县、乡镇领导和村干部组织的面试,最后有15位胜出。“选拔公开公平公正,没有性别歧视,15人中有6名是女生。”

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适应水土”,并且“生根开花”,北京市和各试点区县、乡镇边摸索边规范,在选拔、培养、管理、帮带上渐成机制。市里专门建立了市委组织部等9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制度,并在市人事局设置了联席会办公室。各区县和乡镇也分别设置了工作机构,安排专人负责。

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应聘“村官”,有部分人是冲着北京户口这一特殊资源来的,甚至一些大学生只是把它作为进京的跳板。抱有这样的动机,大学生“村官”会不会真正发挥作用?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副教授解志勇建议:“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充实,不能只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陷入尴尬境地的教训值得吸取,各级政府要花更多心思去科学设计,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在“权宜之举”与“长效机制”之间——

如何保障制度的长期性、连贯性

“大学生‘村官’工程绝非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目标就是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辛铁樑说。

据悉,目前北京市已初步构建起保障其长期性、连贯性的制度: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全部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分担,不加重乡镇和村里负担,更不增加农民负担;对非北京生源大学生“村官”,经考核合格后可解决北京户口……

辛铁樑进一步解释说,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更重要的是指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使用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确保农村基层组织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而切不可理解为某个特定的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就‘扎根’在某个特定的村子。”“3年合同期满后,如果工作需要,本人也愿意,可以续签合同,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如果本人希望到其他地方发展,也可以自愿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关键是,我们可以及时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予以补充。”

“农村引进大学生村官不光是在引人,更重要的是引智。”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张树义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富裕,中国就没有希望。今天的大学生“村官”和当年的下乡知青有本质的不同。在一系列配套制度的保障下,他们能在基层管理工作中起到“鲶鱼效应”,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贫富差距。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认为,当前基层组织中干部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的发展。而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普遍眼高手低,导致大量人才集中在大中城市难尽其用。对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并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其的培养,这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农村的发展,会带来双赢局面。

200644日《人民日报》)


 

高职院校学报建设探讨

高职院校学报要有名刊意识

张维津   陈林松


    高职学院主办的学报由于办刊时间不长,与普通院校的学报相比,无论在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这不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学报不能成为名刊的借口。

    名刊之所以有名,一是它有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品味;二是它注重质量,刊登的文章学术水平高,有原创性;三是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编排体系;四是影响面广,具有楷模作用。

    高职学院学报在短期内要成为名刊显然不现实,但是确立名刊意识则是能办到的。任何高职学院的学报都是一种凝结着现代科技、现代思维、现代学术和现代价值取向的综合性精神文化产品,它与普通高校学报的区别在于它更关注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研究。高职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开发了有较高智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知识,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能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具体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实用性人才,所以高职学院学报所刊登的文章.集中体现了这些理论研究的优势。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就是高职学院学报的名刊意识,只要各个高职学院学报都确立了优势定位的思想,确立名刊意识应该是能办得到的。

    一、高职学院学报应当有自己的名栏,这是名刊意识的具体体现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中说:“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大意是说,心思邈远,文情深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秀以卓绝为巧,故独拔於篇中。要想使高职学院学报有高质量,必须要有“秀以卓绝为巧,故独拔於篇中”的意识。一个学报办得好不好,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形成特色栏目、特色包装,有自己的读者群。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栏目设置。比如,我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设置了“学校文化建设”、“多元智能理论研究”专栏,在各高职学院学报中是独树一帜的,其中的文章多篇被《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刊登,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索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指出,“名栏建设是名刊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作为反映学报水平的重要标志,名栏建设要注意体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加强针对性,体现高品位,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报,要搞名栏建设,一是要把握好政治导向,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二是要提高办刊质量,突出特色,在独特性、深刻性、吸引力上做文章。高职学院的学报不要因为自己的名气不大,就不想、不敢搞名栏,不要因为自己出刊的数量不多,就降低自己的办刊标准。高职学院的学报应当在“精”和“特”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应当着力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未经披露的、有广泛而重大价值的科学新发现,将那些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展现给世人,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述这些办刊理念解决了,高职学院的学报就可以有自己“名刊”地位,虽然可能永远成不了“核心期刊”,但并不妨碍读者对你刊物的尊重.只要你用心办刊了,你就必然会赢得社会的声誉。

二、编辑人员有名刊意识能提升高职学院学报的办刊质量

名刊意识是一种精品意识,也是一种价值意识。高职学院学报质量的好坏,最终要以精品形式体现出来。什么是“精品”?就是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有超前的学科理论或较高的学术水平,有较新的研究视角或独到的理论见解,能够反映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者实践价值。而“精品”意识具备不具备.关键要看学报主编与编辑想不想自己的学报成为“名刊”。学报主编的“精品”意识对办刊起决定性的作用,他的整体性、全局性、协调性、超前性的理念,决定着学报的办刊方向,成为贯穿编刊全过程的主导思想,学报编辑的“精品”意识对办刊起保证作用,刊物的社会价值,最终以编辑的“精品”成果展现出来。所以,学报的主编和责任编辑有没有精品意识决定着学报有没有名刊意识,主编和编辑确立了“精品”意识,才有可能使所办的学报成为“名刊”,成为有影响力的精神与文化产品

编辑人员的名刊意识还表现在他所具备的整体素质,即(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用“精品意识”审视自己手中的稿件,质量不高的,不予刊登。(2)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鉴赏力,凡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违背的政治观点,不应出现在学报的文章之中。(3)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在审读稿件时就能看出稿件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确立是不是好的文章。(4)要有创新意识,专栏的编排应与时俱进,体现最具时代的特点的东西。(5)要有个性风格,在体现学报整体特色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编辑特点。这些素质具备了,编辑人员的名刊意识才能有保证,他才可以在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把“精品”展现给读者,赢得“公信”。

    三、学科优势应是名刊意识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学院学报办报的“亮点”

学科优势是指学报在某一学科研究范围内有独到的研究之处。高职学院的职业特征、行业特征,决定着它的学报也必须反映职业教育、行业技术研究、专业技能研究等学科特点。从我们接触到的五十几家高职学院学报栏目编排来看,大多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高职教育论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实用科技、教育教学改革、机电应用技术、应用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自己主打的特色栏目,其特点都是为行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学院学报之所以要走特色办刊之路,是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带有明显的职业和行业特征,这些人才一要有高知识,二要有高技能,三要有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撰写的稿件多为他们自己的经验体会,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有些稿件是介绍行业最新技术的,目的是引起同行的重视或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之中,所以,高职学院学报的重点篇幅大都是实用技术、实用理论研究,有些综合性的学报会设置一些人文社科、史论天地、文学评论等栏目,但也离不开应用技术作为主要栏目,也就是说离不开它的学科优势。我们强调从学科优势上强化名刊意识,就是因为离开学科优势,高职学院学报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就失去了存在的地位。高职学院学报在几千份期刊中要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在应用技术领域出精品,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上出支撑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应当成为“名刊意识”的亮点,成为高职学院学报编辑人员的共识。

    总之,名刊意识应当成为高职学院学报极力追求的准则,成为编辑人员的一种理念。高职学院学报在今后若干年后能否成为名刊,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与水平要接受社会服务的检验。一流学院必须有一流的学报,品牌学院要有品牌的学报,要有明确的质量目标和个性追求。要敢于面对社会、面对全国、面对整个学术界对自己办刊质量的评价,要办好几个名栏,产生广泛影响,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得到肯定。即使你办刊多年,知名度不大.也要有一流的办刊意识,也要树立办名刊的目标,因为你办刊要为读者负责,要为学院的声誉负责,任何一个学院的学报,都是这个学院“形象”的展现,人们通过办刊就可以知道你这个学院的科研水平,就可以知道这个学院的教学质量,所以,树立名刊意识决定着高职学院学报的发展方向,每个高职学院的学报编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062期)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人才:做到“一专”,还应“多能”

杨红梅


    从现实的状况看,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普遍是以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美国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在日本,主要是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所以,一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进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就是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这样的定位是完全正确的,目前社会“技工人才荒”、高级蓝领紧俏的现实说明高职人才有着广泛而巨大的社会需求。对于高职人才,一个共识就是着力培养以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正确的,但是要全面地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这“一专”还不够,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到“多能”。高职人才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被简单机械地安排到某个固定岗位,一成不变地重复某个狭小领域的工作就可以。高职人才的培养,在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作为高职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呢?

  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高职毕业生,勤奋踏实、爱岗敬业是他们求职时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特点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突出针对性,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公共职业道德教育时,依据专业对应的不同职业,分别编制出教师职业道德、管理者职业道德、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服务型人员职业道德等规范,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

  其次要有全面的知识素质。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工具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前提性知识,它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和数学、语文、外语、计算机知识。工具性知识既是求职谋生的文化基础,又是终身学习、转职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专业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本专业的常规技术知识和最新科技知识。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而言,专业性知识分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最高层次。基础层次主要指作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中间层次主要指就业与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最高层次主要指创业所需要的复合性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

  相关性知识主要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提升所需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产业知识。如适应WTO所需的商贸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一般性经济常识和理财知识等,这些知识非常重要。

  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以专业性知识为核心,以工具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从而形成完整的、均衡发展的、高度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是能力素质。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就高职教育来说,综合能力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能力是第一层次。主要包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现场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影响,其交集能力越多,则表明核心能力越强,自然而然可以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体现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鲜明特色。

  相关能力是第二层次。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巩固和强化核心能力,加强核心能力同外围能力联系的基础,对提高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综合能力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外围能力是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等。这是构成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的基础,是开发、提升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的营养源。

  此外还有特长能力,这是充分体现毕业生个人魅力的地方,比如有人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有人有发明创造专利,有人有美术声乐等方面的天赋等,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很多时候这些特长是求职制胜的“法宝”。

  最后,还要有较好的身心素质。在当前,特别要强调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具有较好的心态,才能在工作中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200645日《中国教育报》)


 

决策参考

坚持就业导向与高职可持续发展

汪华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大力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矛盾。如规模扩张过快与内涵发展不足的矛盾,就业压力增大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专业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专业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等等。高职院校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如何保持高职院校“进口旺”、“出口畅” 成为高职教育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坚持高职教育的人本观念与坚持市场观念和就业导向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高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我们应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才规格,在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强化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在高职办学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市场营销观念,让“顾客为导向”、“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的发展理念,深入办学决策、办学行为过程。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又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还要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社会而言,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对学生而言,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和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为此,高职学院应坚持以市场调研为起点,研究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制定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和招生计划,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起稳固的联合办学关系,使“生产’与“顾客”、“销售”等环节密切关联,变“被动销售”为“积极营销”,从而保证实现“引导成人成才,保障充分就业”的办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市场观念作用办学行为的具体体现。学校的“产品”是否对路、是否合格,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即学生要为社会所用,即“实现就业”,这是办学行为和过程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所以,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实施等办学过程和环节中,要时刻考虑适应市场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倾力打造学生搏击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追求实现学生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只有“出口旺”才能带动“进口畅”,高职教育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培养模式创新与就业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的要素之一是产品竞争。学校要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即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高职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构建产学研办学模式主要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强化突出其特色。

    1.“四条腿”走路,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立体平台

    实习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物质平台。高职学院应将产学研结合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上,采取“四条腿”走路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坚实的物质平台。“第一条腿”是学校独立投入。学校独立建设的设备精良、功能先进的实训中心,不仅承担本院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培训和生产经营。“第二条腿”是学校与企业集团合作兴建培训中心。学校与企业合作,“引凤筑巢”,通过企业出资、出设备,学校出场地、出师资,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方式,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应用技术培训服务中心等,优先为企业提供训练有素的技术后备人才,实现“双赢”。“第三条腿”是直接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在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意识,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第四条腿”是政府专项投入。如最近几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为支持“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相关学校都给予了一定力度的财政支持。

    2.“订单式”培养,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是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由学院、企业和受教育者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培训,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并负责安排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积极探索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少专业实行100%“订单式”培养,基本形成了以“订单式”为主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格局。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谋生的本领,找到了立身的职业;学院利用企业资源,节约了投入,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了教育质量,学生就业有保障,大大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学校招生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企业得到了可靠的、适应性强的、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培训的时间和精力——三方都获得实惠。

    3.“一教双证”,让职教和职业“无缝对接”

    “一教双证”就是将国家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总体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学习任务后,即可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教双证”、“双证沟通”的实行,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紧密联系,既加强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毕业就能顶岗提供了方便。在实行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克服“一教双证”教学体系中“两股道”、“两张皮”的现象,要密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大力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和职业考证的培训水乳交融,真正实现学生就业和社会职业岗位要求

“无缝对接”。

4.“一体化教学”,把理论课堂变成职业演兵场

“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涉及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实践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和改革。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一些学校逐步形成了带有不同专业特点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如单元式教学、“三明治”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产品”式教学等等。这些教学形式针对职教特点、专业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5.积极构建“文化基础十技术基础十职业选项”的课程体系

    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教育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来构建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针对高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应由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和一个职业选项模块组成,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系统的职业知识能力结构,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6.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既能“动口”也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职教师队伍里,大部分是由学生直接进入教师队伍,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条直线,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承担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时存在先天的不足。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主要途径一是从生产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二是积极与学院实习就业基地或相关单位联系,派出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培训;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研究,在实战中锻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新的思路,要有超常规的热情、超常现的投入,如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建设一批学科特区、促成学科和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要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着力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由此构建起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7.强化科研意识,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教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对于高职学院来说普遍比较薄弱。这一方面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蜕变而出,无论是科研设施还是科研力量都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在高职学院连年扩招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无力也无心在教科研方面投入精力。这种现象无疑对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障碍。从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角度,迫切需要我们对高职教育自身的性质、地位、作用,如何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如何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市场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我们也应认真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新问题、新动向。还有,加强科研和技术开发,能有效提高师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师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学校赢得声誉、创造效益。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形成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改,以教科研的不断深入有力推动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就业导向与就业指导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局面短时间恐怕

还很难缓解。因此,高校的就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充分保障学生顺利就业,也就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高度重视,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学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高职学院应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构建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起院系两级“一把手”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强化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按“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深入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要大力倡导“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带着深厚感情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精神。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

    2.增强就业意识,实行全程化就业教育

    据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观原因是有些毕业生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求职能力的缺陷。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网络和渠道,对学生实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一是将就业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通过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努力学习,树立学成报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正确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就业教育;如利用主题班会、报告会、座谈会、辩论赛等形式进行人生观、就业观、就业知识的教育,在院报、校园网、宣传栏上开辟就业教育专栏,介绍就业形势、政策、应聘面试方法、招聘信息;邀请企业人事经理、往届校友来校介绍就业知识和体会等,引导学生克服挑肥拣瘦、有业不就的偏向。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就业知识辅导教育,从求职心理到衣着仪表,抓好每一个细节、使学生能以良好的求职心态、丰富的求职知识顺利应聘;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应聘就业班,根据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使培训后的学生顺利通过招聘并迅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抓好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不断丰富学生应对人才市场竞争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应聘成功的机率。

    3.广开门路,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

    在竞争性市场中,要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有一条重要的营销策略就是“与顾客建立关联”,即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对于高等职业学院来说.“与顾客建立关联”主要就是与用人单位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的关系,包括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决策参与,校企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以及“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等等。可以说在企业建立重要的稳固的就业基地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些学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抓住每一个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虚心听取反馈意见,与企业长期合作,签订长期协议、安排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实(见)习或就业,使学生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实行零距离接触。

    4.广搜信息,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高职学院要充分利用媒体、实习学生、历届校友等各种资源,广泛搜集人才需求信息。建立用人单位资料库,并和重点用人单位保持经常的联系、通过校园网、出版物、宣传栏、学生管理系统等各种渠道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学校可积极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各种非盈利性的集中或分散型的招聘会、洽谈会,引厂进校,为供需双方提供便利条件。为扩大信息来源,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在就业热点地区建立长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站,使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企业。我们还应突破传统办学思路的束缚,不断创新和拓宽就业工作思路。如现在有些培训就业中介机构,敏锐投入大学生就业的广阔市场,学校可在调查核实其资质和实力的基础上,利用其资源和渠道,探索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新路。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通海外就业渠道,高职学校应主动出击,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教学交流、技术和劳务输出等途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毕业生输送到国外留学和就业。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张扬学院培养质量,宣传学生就业优势,也同样非常必要。

【作者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高等教育》)20066期)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农业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与融通

蒋锦标   刘瑞军   孙福春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领”人才。职业资格标准是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职业行为,评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引导高职教育办学者和学习者确立培养目标,减少教育教学的盲目性。

    2.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可使高职院校依据国家职业分类,直接对应新的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可根据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调整改造原有专业培养内容,增强专业的生命力;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实训条件建设,增强实践教学职业氛围。

    3.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实行高职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将使高职学生在学校及时学习掌握与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提前学习掌握该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从而大大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备条件和运行机制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00144日经国家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批准,在我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同年1123日,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我院建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003年设立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站及营销师、公关员、秘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物业管理员等多个职业资格鉴定报名考试点。国家信息产业部在我院设立了OA(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师、网络安全师培训考试点。目前,鉴定工种达到24个,可同时满足1500人进行鉴定。

2.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运行与管理机制。为使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能够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建站初期我院就按照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建立健全了鉴定工作规程、考评人员岗位职责、技能考核考场规则等各项规章制度,为职业技能鉴定站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制定了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办法,调动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

    3.增设和完善了专业实验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现可满足24个工种的培训和鉴定条件。使学生的实验、实训都可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有的甚至可在真实的鉴定环境中进行,如电子商务师的实验实训,就是借助于国家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系统进行的。而农业专业的实训多结合生产过程进行,良好的实训条件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奠定了基础。

    4.设置了职业技能实训课,全程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将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融合为一体。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全面衔接,最大限度地包容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

三、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得的阶段成果

l.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牵动了高职专业建设。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按照职业大典的分类,特别是近年来新增设的工种,设置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纪人等专业方向,使专业更贴近职业。

2.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以来,开展了四次中、高级工鉴定和一次技师鉴定,共有4351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平均通过率为98%。使毕业生获双证书在8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重达到70%以上。

3.摸清了农业特有工种鉴定规律和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农业特有工种的鉴定时期以三年级学生在第五学期,中职升高职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即每年的10月中下旬进行为宜。一是这时的鉴定环境和条件比较好;二是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进行,有利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巩固职业能力,适应企业及用人单位要求。中职升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没有进行鉴定的可在一年级进行中级工鉴定,这样在毕业前可进行高级工鉴定。

4.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鉴定内容的融合,促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在改革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新技术引进推广和职业技能鉴定为端口的双循环开放式实践教学系统。通过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以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的形式将教学及研究中产生的新技术、新成果推向社会、服务社会,使学校主动与社会全面接轨。并通过此过程,学校及时把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新项目引入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形式与这个实践教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的衔接,及时将社会上出现的新岗位、新标准引入到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来,牵动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的更新,标准的提升,条件的改善。通过这样一个大循环系统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与社会行业发展同步的循环系统,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先进性,体现与时俱进,保持实践教学体系的生命力。目前全院17个专业的20042005级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均与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相融通,均增设了职业技能综合实训课,形成了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5.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4篇,参与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编写2本,组织编写校内职业技能培训教材2本,促进了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

6.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就业。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对企业的满意率在80%以上。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1.社会、学校及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了解较少,认识肤浅,尚需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目前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社会有关部门必须建立新生劳动力就业准入制,特别是农业行业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善农业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外部环境,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国家应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职业范围。

2.目前有些农业特有工种的岗位覆盖面过窄,难以满足农业高职院校学生鉴定的要求,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适应农业高职学生的大学生职业标准制定工作。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成为衔接中职和高职教育的重要纽带,也应是具有法律效应的纽带。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展中级工鉴定,使学生取得中级工证书,这样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可进行高级工鉴定,提高高职阶段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克服目前存在的中、高职教育阶段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交叉过多的现象。高职院校也应在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初就进行一次中级工鉴定,毕业前进行高级工鉴定,解决这样的问题。

4.严格执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降低,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降低。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20062期)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贺国强//求是(京),2006.7.8~17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前线(京),2006.4.21~23

围绕新农村建设搞好先进性教育/ 黄选 //党建研究(京),2006.3.11~12

2006年中央1号文件酝酿始末/ 郭晋晖//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35~36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包俊洪//求是(京),2006.7.29~31

农村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 王伯安 吴海燕//求是(京),2006.6.38~39

创新农村经济组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张雷声// 高校理论战线(京),2006.3.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 张晓山//前线(京),2006.3.16~18

把握历史机遇   建好“民心工程”/ 郭金龙//党建研究(京),2006.3.4~5

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 吕祖善//党建研究(京),2006.3.6~8

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 罗清泉//党建研究(京),2006.3.9~10

政策议程中的“三农”问题/ 赵胜忠//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6~8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郑新立//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2.4~5

创新观念和系统运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基本要素/ 许惠渊//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2.18~22

实现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张家湾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2.22~25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韩俊//宏观经济研究(京),2006.3.13~1748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 张冬科  罗丹//半月谈(京),2006.6.4~5

建设新农村:农村金融仍唱主角——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 方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31~32

权威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 董峻  姚润丰//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33~34

就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人事部部长张柏林接受记者采访——让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助力/ 盛若蔚//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39~40

国外农业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杨伶//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17~219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情况及区域分布/ 张林秀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20~26

城市化过程中“农转居”与农村集体资产改制问题研究/ 郑风田  赵淑芳//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27~31

中国特色城镇化、农民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许经勇  黄焕文//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32~36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 陈智广 张艳萍//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37~41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段文枝   孙航飞//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52~54

引导农地从分散趋势向集中趋势转变——关于逐步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战略思考/ 吴国祯//“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47~152

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陈卫平  郭定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42~146

城镇化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制度障碍与政策研究/ 史大平  王定祥//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60~65

农民失地及其附属权利的丧失/ 谭术魁//农问题”研究(京),2006.3.153~156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来自17省农地抽样调查的报告/ 孙国瑞//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57~158

对我国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以深圳特区为例/   王如渊  孟凌//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42~48

我国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构成及保障模式分析/ 童中贤//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48~52

从北京看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董克用  成得礼//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31~35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 胡小平  孔喜梅//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53~56

我国土地市场化过程中的三方博弈分析/ 刘小玲//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57~6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探讨/ 董原李翼//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109~111

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 尹成杰//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4~7

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王新利   吕火花//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69~71

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系统架构研究/ 查金祥   黎东升//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72~74

关于推进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思考/ 陈晓玲//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3.75~77

我国农产品净出口指数的变动趋势与原因分析/ 方小教//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61~65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村贫困的减少/ 李石新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124~130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农民问题/ 王晓毅//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08~115

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探讨/杨天和  褚保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28~132

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三农”问题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制度性制约/ 钟大能//“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83~186

现代物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 南农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88~189

揭开农资物流的神秘面纱/ 胡睿//“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3.190~192

世界种业的发展特点及其趋势/ 邹丽丽//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144~146

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 杨艺//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147~149

韩国的“新村运动”/ 吴敬学//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150~152

当今美日欧农民合作社评述与借鉴/ 史金善//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153~157

 

      经济管理

发展经济学结构转型分析方法的演进与评价/ 马颖  陈波//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5~10

发展经济学方法论初析/ 王爱君//财经科学(京),2006.4.45~52

地方政府意志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模式”生成中的互惠性动力/ 任晓//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11~16

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到世界经济周期理论/ 宋玉华   吴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23~30

公平与效率问题讨论综述/ 王碧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76~80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发展/ 许宪春//宏观经济研究(京),2006.3.18~22

对客户信用评估问题的探讨/ 师天瑞//宏观经济研究(京),2006.3.62~63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 江小涓//经济研究(京),2006.3.4~14

物业税改革与地方公共财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经济研究(京),2006.3.15~24

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探析/ 黄津孚//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65~68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财政税收对策研究/ 陈新平//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 1.25~28

我国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化探析/ 王秀燕//经济问题(太原),2006.3.31~33

我国企业营销法律环境分析/ 曲秋霞//经济问题(太原),2006.3.37~38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路江涌  陶志刚//经济研究(京),2006. 3.103~114

我国电信产业不对称双限资费规制模式/ 姜正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55~60

激励扭曲下的管理层收购/ 汪伟  金祥荣   汪淼军//经济研究(京),2006. 3.82~89

构建全新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财科所课题组//国有资产管理(京),2006.3.38~44

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陈向平//国有资产管理(京),2006.3.48~50

中关村:以数字技术带动创意产业——访海淀区副区长于军/ 贾鹏云//投资北京(京),2006.3.32~33

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和趋势/ 北京均衡博弈环境科学研究院//投资北京(京),2006.3.34~35

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郭庆旺贾俊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36~41

政府投资监管的基本方向/ 周国栋//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2.34~38

今年北京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向/ 徐力生//投资北京(京),2006.3.36

福田车与强国梦——从福田成功模式看中国汽车自主创新/ 闫向军//投资北京(京),2006.3.54~55

                                                                                                                                                                                

      市场营销

2006年中国营销趋势:从混乱到策略/ 谢贵枝//市场营销(京),2006.4.6~7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营销模式分析/ 季望舒//市场营销(京),2006.4.15~17

浅谈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 刘凤军  刘勇//市场营销(京),2006.4.18~21

张瑞敏:实话实说海尔国际攻略/ 范亮//市场营销(京),2006.4.26~28

伊利的营销利器/ 金严//市场营销(京),2006.4.31~32

推销如何水到渠成/李朝新//市场营销案例-创意营销(京),2006.4.1~2

看专卖店高手开店/ 黄忠贤//市场营销案例-创意营销(京),2006.4.6~7

“上海早晨”楼盘营销/ 张滢//市场营销案例-创意营销(京),2006.4.20~21

从市场定位看动感地带的成功/ 曾艳//市场营销案例-创意营销(京),2006.4.24~28                     

从索尼CCD事件看企业危机管理/ 宋喆//市场营销案例-创意营销(京),2006.4.51~54

100位营销首脑前瞻2006/ 成功营销编辑部//成功营销(京),2006.2/3.14~125

营销日志——成功第一步/ 舒敬江  杨蔚  编译//成功营销(京),134

星巴克,在娱乐中前行/ 舒敬江  编译//成功营销(京),130~131

搜索排名:创新网络招商传播力/ 朱乃川//成功营销(京),144~145

 

      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及政策分析/ 陈桢//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3~6

中国贸易市场化进程分析/ 李波  王珏//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21~28

从中美贸易看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 湛柏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29~35

入世以来的中外经济磨擦:现状、原因与对策/ 胡方  余炳雕//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36~39

“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沈丹阳//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46~48

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庄芮//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55~60

世界双边FTA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探讨/ 宾建成   陈柳钦//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76~85

在合作和互补中走向共同繁荣——当前中美双边经贸关系述评/ 柴海涛 廖育廉//国际贸易(京),2006.3.4~7

双刃在肩  谨慎行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装备工业龙头企业的现状与影响/ 桑百川//国际贸易(京),2006.3.13~16

反倾销视角下的产业细分/ 肖玲凤//国际贸易(京),2006.3.17~19

发展我国服务加工贸易的路径选择/ 沈玉良  沈克华//国际贸易(京),2006.3.28~31

世界贸易与投资——2005报告与2006预测/ 王子先  王雪坤  龚雄军//国际贸易(京),2006.3.32~35

国际外包、就业和收入分配之文献综述/ 宋玉华  周均//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3.5~10

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研究/ 姚蕾田志宏//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3.46~50

中国绿色食品贸易中的信息障碍及其化解的制度安排/张小蒂  李晓钟//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67~75

加入WTO后中国的水产品贸易——形势分析和对策探讨/ 李大海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3.61~66

世贸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业保护的现实选择/ 朱团钦//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3.56~60

世界生物技术作物的发展态势与我国的对策/ 彭熠  陈彤  刘春富  邵桂荣//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3.109~116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ZCOM电子杂志的擎旗手/ 夏昕//中国电子商务(京),2006.4.60~62

网营在线:电子支付梦想/ 杨兆清//中国电子商务(京),2006.4.90~91

被漠视的金矿——深入探究中国B2B垂直行业网站生存状态/ 田旭/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24~32

网站电视:营销新利器/ 方土//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54~55

电子商务进入立体展示时代/ 张晓亮//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76~77                                                                                      

防止网络洗钱/ 李妍//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92~93

网上银行的安全与风险防控/ 张连泽//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93~94

移动电子商务——黑洞还是金山/ 陈世鸿//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98~100

走进垂直搜索/ 张晓宁//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102~103

全程B2B:完美的电子商务/ 智者愚钝//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106~107

追寻B2B的成功/ 李云//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110

为电子商务学位找准“调”/ 杨赋立//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116~117

再聚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赵莎//电子商务世界(京),2006.2/3.118~119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关联、竞争及有效性研究/ 李洪心  李楠//中国信息界(京),2006.6.50~54

中国电子政务实施及应用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信息界(京),2006.6.11~17

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丁晟春  肖昆  陈开浩//中国信息界(京),2006.4.26~27

 

金融证券保险

赊欠经营——农业企业作为信用中介的研究/ 鲍旺虎  谭晶荣//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86~91

发展农村金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王东阳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92~94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模式探讨/ 王群琳//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6.3.58~60

农村信用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徐新//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6.3.51~53

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研究/ 赵丙奇//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3.95~99

农村信用社资本、资产结构状况:安徽案例研究/ 潘淑娟  //金融与保险(京),2006.3.39~44

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 汪祖杰   吴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3.42~48

从效率角度验证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安景文  周茂非//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54~56

银行资本监管对东亚新兴经济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刘百花//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57~60

本量利分析法在银行盈亏平衡分析中的应用/ 明黎//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61~64

银行业战略引资风险刍议/ 王庭东 韩斌//经济问题(太原),2006.3.59~61

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王建军  林霄//金融与保险(京),2006.3.20~24

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两点关注:养老金体制和机构成长/ 周小川//金融与保险(京),2006.3.25~33

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 陈野华  卓贤//经济研究(京),2006.3.25~35

进入中国市场的境外资金研究/ 邹新//金融与保险(京),2006.3.59~65

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范文志//金融与保险(京),2006.3.66~72

民间借贷市场可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林孔团/金融与保险(京),2006.2.73~77

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需求与培育民间资本市场研究/ 张敬惠//金融与保险(京),2006.3.78~80

论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朱毅//金融与保险(京),2006.3.90~91

净资产完全损失点在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中的应用分析/张强  刘彦//金融与保险(京),2006.3.92~97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及其防范/ 许南//金融与保险(京),2006.3.98~10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对策/ 涂竞希//金融与保险(京)2006.3.109~111

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多重挤压/ 薛宏立//金融与保险(京),2006.3.102~105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再思考/ 刘瑞  刘锋//金融与保险(京),2006.3.106~108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 宋旺  钟正生//经济研究(京),2006. 3.46~58

国外著名学者关于人民币升值是非评说/ 麦金农 邹至庄//金融与保险(京),2006.3.45~49

探讨人民币升值的长远影响/ 贺力平//金融与保险(京),2006.3.50~53

国有股权型社会保障研究/ 杨俊  龚六堂  王亚平//经济研究(京),2006.3.36~45

我国发行市政债券可行性的分析/ 蒋先玲//经济问题(太原),2006.3.64~66

当代美国银行业市场中的外资银行发展分析/ 王志军//国际金融研究(京)2006.4.4~13

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调整的思考/ 余涛//经济问题(太原),2006.3.62~63

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突出矛盾及解决途径/钱建娣//金融与保险(京)2006.3.127~130

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 黄英君//金融与保险(京)2006.3.131~135

 

      财务与会计

国外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历史演进/ 刘仲文//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2.83~89

所得税会计准则国际化:国际进展与中国抉择/ 刘慧凤  盖地//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78~82

从效率角度验证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安景文  吴溪//会计研究(京),2006.1.36~43

国外所“本土化”与国内所“国际化”的思考/ 付丽//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6~7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的比较研究/ 谢国珍//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8~11

论提高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策略/ 张鹏飞   徐利飞//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12~15

《公司法》与财会法规的新发展/ 郭复初//财务会计导刊(京),2006.4.15~17

对完善《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思考/ 邱泽新//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20~21

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规定解读/ 肖海翔 陈敏//会计研究(京),2006.4.18~19

谈股权分置改革中支付对价的会计处理/ 涂云友  朱晓杰//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22~24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谈玉萍//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40~41

农村信用社亟待建立现代管理会计制度/ 王卫东  汤春香//财务会计导刊(京),2006.4.42~43

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识别/ 吴瑜程//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44~46

会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周纳//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31~32

对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绩效分析/ 丁玲//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3.55~57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孙昕//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70~71

国内外财务公司比较研究/ 李伟//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6.4.75~78

 

      法律

金融自由和安全的法律平衡/ 张宇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3~11

权证产品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 陈红//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12~18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曾咏梅//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3.63~69

金融衍生工具与法律规制的创新/ 顾功耘//法学(上海),2006.3.42~44

构建金融衍生工具上市机制的若干思路/ 罗培新//法学(上海),2006.3.44~47

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解释/ 刘哲昕  刘伟//法学(上海),2006.3.48~50

金融衍生工具上市地点的选择——以金融期货为视角/ 胡茂纲//法学(上海),2006.3.51~54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法制构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卢文道//法学(上海),2006.3.54~57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 陈欣//法学(上海),2006.3.58~59

公司董事法定任职资格问题研究/ 叶敏//法学(上海),2006.3.110~116

企业法人被不当注销后的民事责任承担/ 曹志才//法学(上海),2006.3.152~156

中国信用立法重大疑难问题探析/ 吴国平//法学杂志(京),2006.2.13~16

电子商务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 杜娟//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州),2006.1.25~27

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的司法适用/ 郭卫华  常鹏翱//法学(上海),2006.3.106~109

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张建飞//法学杂志(京),2006.2.80~82

《物权法(草案)》该如何通过宪法之门——评一封公开信引起的违宪与合宪之争/ 童之伟//法学(上海),2006.3.3~23

由《物权法(草案)》的争论想到的若干宪法问题/ 韩大元//法学(上海),2006.3.24~32

宪法的用途与误用——如何看待物权法中的宪法问题/ 张千帆//法学(上海),2006.3.33~38

《物权法(草案)》的合宪性分析/ 焦洪昌//法学(上海),2006.3.39~41

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 罗莉//法学(上海),2006.3.60~66

行政许可法实施中的困境/ 杨寅  韩磊//法学杂志(京),2006.2.17~20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至立//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2~8

贯彻职教会精神  实现职教大发展——2006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发言摘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 5~2334

高职毕业生择业创业思想及职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王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9.39~41

培养学生“五会”  增强就业能力/ 谢必武  张凤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9.42~43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教育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24~31

信息化浪潮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嬗变/ 董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37~39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 朱方来  谭属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40~42

“双挂牌”基地——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柴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43~4450

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 梁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45~47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院校政治课教学/ 陶晋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52~53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 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13~16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赵丹丹  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17~20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思考/ 牛征//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27~30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预警系统的构建/ 王明伦//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41~45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研究/ 余祖光//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2.46~51

服务与质量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核心/ 尹忠强//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6.2.19~56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李桂虹//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6.2.90~92

浅谈高职院校软件产业低端人才的培养/ 冯勤//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6.2.117~119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孙绍年  姜桂娟  李国政//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学报(牡丹江),2006.1.44~47

BTEC课程教学大纲对高职院校借鉴作用的研究/ 郭海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州),2006.1.33~36

 

计算机科学

基于WAP的移动校园网设计/ 张宪乐张云//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4.9~12

Windows变漫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朱敏//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4.56~59

Windows安装信息INF文件结构解析/ 丁志斌  唐金秀  张万军  丁健//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4.79~82

J2EE架构下数据库访问的性能优化/ 成典勤  崔杜武//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6.4.64~66

远程数据库访问与数据传输安全技术研究/ 郝黎明  杨树堂  陆松年//计算机安应用与软件(京),2006.3.15~1648

基于软件Agent的电子政务安全设计/ 苏锦钿  郭荷清  高英//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京),2006.3.56~58

Web  Services在跨平台数据交换中的应用/ 侯琰  龙虹//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京),2006.3.59~6097

入侵检测工具Snort的研究与使用/ 李晓芳  姚远//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京),2006.3.123~124,141

校园网病毒的入侵途径和应对策略/ 聂俊航//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6.4.58~59

信息网络对抗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张永忠//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6.4.41~4240

嵌入式数据库应用开发/ 李驹光  郑耿//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4.77~78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大学新语文

夏中义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实用国际金融英语

谢葆辉     蔡芳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

 

商务英语翻译教程.口译

邹力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

 

信息技术科技英语

程显林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1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刘心武      

东方出版社,2006.1重印

 

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2004年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教育体制改革攻坚

顾海良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

 

中国教育年鉴2005

牟阳春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郑晓齐      叶茂林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准备特点研究

陈丹辉          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04.4

 

厉以宁经济学著作导读

李庆云   鲍寿柏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1

 

国际金融

李艳芳    刘瑛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实训

章劼         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个人理财:理论、规划与实务

吕斌   李国秋       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9

 

国际结算

梁琦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重印

 

外汇买卖技巧与实例

叶志坚        编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9

 

期货交易精要及案例

黄海沧   赵巧英   胡军    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

 

期货与期货交易

汪五一        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2

 

经纪实务

麻淑秋    周叶芹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

 

优秀推销员实用教程

杭忠东     高云龙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营销文案写作范本

厉鑫    蔡少恒     编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会计原理实验教程

黄明     郭大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会计报表分析

杜晓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高级财务会计

张翠荷        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0

 

纳税实务

刘淑茹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项目质量管理

李金海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

何忠伟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科技组织制度与农业技术进步研究

于永德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中国失地农民研究

廖小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

杨云善    时明德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9

 

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张放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许文兴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

窦鹏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贫困的影响

刘晓昀    毛学峰    辛贤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

 

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优化

郭翔宇     刘宏曼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

 

农村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农村经济市场化问题研究

吴仲斌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

 

信息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

怀铁铮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计算机网络实训

王元国   王立峰     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

 

实用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陈建铎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1

 

平面图形图像设计制作综合实训

吴瑛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9

 

Visual  FoxPro6.0程序设计与实现

蒋丽     袁学松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指导

孟宪平   王剑云   程全洲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数据库应用(SQL  Server平台)  SQL  Server 2000职业技能培训教程.数据库管理员级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     编写

科学出版社,2004.6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开发技术

杨缨    白道淳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6.1

 

Access  2003应用技术实验指导与实训

廖明潮   李禹生      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基础与实例教程:职业版

缪亮   郭刚    李捷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

 

新编中文版3ds  max  7室内外效果图实战

钟秀军    严群英      编著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1